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实现“十三五”目标 进入全国达标城市行列

2021年1月4日,从四川省绵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全市“十三五”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新闻发布会获悉,“十三五”以来,在绵阳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全市牢固树立和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,全力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。2020年,该市PM2.5年均浓度和优良天数率两项指标首次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、顺利实现“十三五”规划目标,进入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,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。

一是环境空气质量大幅改善

截至2020年底,市城区环境空气优良324天,优良天数率为89%。PM2.5年均浓度为33.6微克每立方米、同比2019年下降9.7%,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35.1微克每立方米的年度目标任务;PM10年均浓度为54.4微克每立方米,同比2019年下降6.6%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提升,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况:第一个,“五降一升”:同比2015年,环境空气质量所监测的六项指标中除臭氧有所上升以外,其余五项指标均大幅下降。其中,PM2.5下降28.5%,PM10下降24.4%,二氧化硫下降60%,二氧化氮下降18.5%,一氧化碳下降28.6%。第二个,“重度污染清零”,2020年全年无重污染天,“十三五”以来首次彻底消除重污染天。第三个,“蓝天越来越多”,同比2015年,2020年市城区优良天数增加21天,PM2.5超标天数减少30天,PM10超标天数减少17天。第四个,“屡创新高”: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创下多个历史新高。2019年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程度位列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19位,优良天数率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2位;今年10月,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7位,是国家开展排名以来的最好成绩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县市区(园区)由2015年的4个增加到9个。

二是结构调整不断优化

能源结构进一步清洁化,全市淘汰燃煤小锅炉94台、共142.46蒸吨,燃煤锅炉改电9台、共96蒸吨;投资1225万元,实施南郊机场机载APU电能替代改造;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,建成纯电动公交车专用充电站5座,普通车辆充电站171座、充电桩3000余套。2019年,全社会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比重同比2015年下降8个百分点,减少99.4万吨标准煤。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成效显著,关闭或淘汰落后工艺设备(生产线)企业141户,其中淘汰生铁8.4万吨、化工3.16万吨、造纸3.16万吨、建材砖20.9亿匹、碳酸钙300万吨、石灰石43万吨,砖瓦行业企业从232户压减到98户,整治“散乱污”企业2995户,其中关停取缔类1385户。交通运输体系绿色化改造不断加快,深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“公转铁”,淘汰老旧车辆5.83万辆,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5054辆。应对气候变化走向深入,坚持协同发力、综合施策,发挥政府、市场、社会多元共治,统筹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治理,协同推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。截至2019年底,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2015年下降34.0%。

三是标本兼治削减总量

深挖工业治污潜力,完成四川巴蜀江油燃煤发电有限公司2台300兆瓦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和7家水泥企业深度治理,企业共投入治理资金1.55亿元。同时,完成17家涉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治理,365个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。全市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同比2015年消减0.66万吨、0.52万吨、0.43万吨。强化移动源污染控制,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,累计登记备案非道路移动机械6358台,安装定位跟踪监控终端4255台,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监督抽测435台,筛查整治超标机械78台。建立生态环境、公安交管、交通运输部门联合监管、执法模式,开展柴油货车专项整治,累计路检抽查柴油车1.05万辆次,筛查整治超标排放车771辆。全面推行机动车尾气检测与强制维护(I/M)制度,全市建成检测(I)站27家,维修(M)站51家,实现检验维修联网闭环管理。强化面源污染控制,出台《绵阳市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导则(试行)》《绵阳市道路沥青铺设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导则(试行)》,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施工、道路保洁等大气污染防控措施。实施全域全时段禁止露天焚烧,全市累计通报露天焚烧64起。

四是科技支撑精准治污

加快推进监测分析能力建设,组织开展颗粒物和臭氧污染源解析,通过颗粒物组分站、非甲烷总烃自动监测站、297个大气微站、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走航车,对污染情况进行动态监测,及时锁定问题点位和区域,实施精准管控。累计开展颗粒物走航392次、挥发性有机物走航60次,发现处置问题点位418个,仅2020年发布分析日报312期、月报12期。建设实时“天眼”,在全省率先探索将遥感监测数据运用于执法,先后抽测柴油货车17.7万辆,筛查超标黑烟车209辆,处罚款4.18万元。建立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快速反应指挥平台,新建86个高清视频监控,接入79个公安天网视频监控、60家涉气企业用电监控、163个建筑工地视频监控、1725家油烟在线监控、205个监测微站、4109辆非道路移动机械、104辆城区洒水车辆等在线信息,利用大数据预测、AI智能识别、专人值守监控等,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识别、定位、取证。组织13个市级部门和13个县市区(园区)共276人建立快反处置队伍,对发现的污染问题,实行短信和APP双重推送,实现10分钟内响应并及时处置,2020年调度办结1153件。

五是强化统筹联防联控

组织体系更加完善,先后出台《绵阳市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三十六条硬措施》《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》等文件,全市污染防治攻坚的“顶层设计”和“四梁八柱”进一步完善。坚持高位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,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、分管行业领导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亲自部署、专题研究、现场督查,督促各项措施落实落地。构建完善市县乡村“四级”大气监管体系,组建30个大气污染防治巡查专班,落实1.3万余名网格员,对各类大气污染问题进行巡查检查,督促整改。部门协同联动更加有力,建立生态、经信、住建、交通、公安等多部门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,定期会商研判、部署安排防治工作。交通运输部门对5条市县快速通道公路实行“一对一”结对攻坚,住建部门对在建建筑工地实行“红黄绿”牌管理,动态评定15次,经信部门组织水泥行业错峰生产,公安部门强化市城区载货汽车过境管理和烟花爆竹禁放管控。区域联合联动更加深入,与遂宁、德阳签订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区域合作协议,13个县市区(园区)同步建立联防联控机制。通过区域合作,有效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。重污染天气应对更加有效,2次修订《绵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》,3次更新应急减排措施清单,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23次,其中蓝色预警1次,黄色预警17次,橙色预警5次。

据了解,下一步,绵阳市污染防治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,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,谋划好“十四五”大气污染防治工作,做到力度不减,方向不变,标准不降,推动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,让全市人民有更多的蓝天白云获得感。(文/图 岳斌)

关于作者: 新闻中心

为您推荐